您所在的位置: > 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 >> 改革信息 >> 正文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彰显闽都文化内涵

http://www.fzcci.com   2017-07-30 09:33:38  

 
福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福州留下众多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呈现出持续推动、久久为功的良好态势,彰显闽都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味等日见成效。目前,全市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7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列入国家涉台文物名录155处。
    一、加强规划,确保文物保护规范有序
精心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方案。相继编制三坊七巷、于山、乌山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以及福州市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等一批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保护近期规划》《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街区》《仓霞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在规划中充分体现文物保护理念和要求。组织编制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墓、福州文庙、白塔、龙瑞寺大殿、永盛梁氏宗祠等文物本体保护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新店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和《新店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为下阶段做好新店古城遗址本体保护和建设遗址公园奠定良好基础。组织开展福建船政建筑、圣寿宝塔(天妃灵应之记碑)、显灵宫泥塑等重要涉台文物立项工作。
二、夯实基础,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保护修复工作。认真梳理老城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福州元素,进一步加强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苍霞历史建筑群的保护修复工作,突出闽都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加强对历史街区(风貌区)文物修缮工程的方案设计、招投标、修缮技术等方面的指导,组织专家到采峰别墅、福州商务总会旧址、安澜会馆等文物修缮工地指导工程,解决了采峰别墅西式外墙加固等问题;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林浦、阳岐、螺洲、闽安、琴江等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推动名村名镇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保护工作;做好城市旧屋区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协调做好苍霞、太平汀州、梁厝村等旧屋区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多次现场核实旧改范围内文物的位置和保护范围,向规划、土地部门明确文物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并做好跟踪落实。在台屿奥体片区发现多座非登记在册文物但具有历史价值古建筑时,主动与规划等部门协商,采取必要措施尽最大努力予以保留保护,提升奥体片区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指导。严控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关,按照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和规范,从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的设计方案开始,即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高度、密度,确保工程不改变文物原状。如对罗源县陈太尉宫、福清市东关寨保护修缮工程的招投标工作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开展军营文物、朱子文物、书院文物、印刷文物等专项调查工作,对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地、有代表性古建筑进行核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三是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目前我市8处文物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文物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第六批、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处。建设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信息与市规划局地图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合力保护,共同促进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三、提升价值,积极推进文物合理利用
近年来,我市积极做好文物利用这篇文章,结合文物单位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有益尝试,让文物在新形势下实现价值、展示魅力。在保护三坊七巷过程中,深入挖掘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制定出台《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让有代表性的民间商业,如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等得以传承。积极做好三坊七巷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历史建筑的有效合理利用,如水榭戏台、二梅书屋、叶氏民居、蓝建枢故居等已作为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供游客参观。设立全国首个社区博物馆,体现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延续,集中展示中国传统社会士人阶层的生活空间,以及延续近千年的坊巷格局中保留着这一阶层最后的群体生活写照。此外,省保高爷庙由安泰街道文化站管理,经常组织开展文化、民俗活动;省保正谊书院位于省图少儿馆隔壁,经常组织少儿活动,成为青少年课外活动重要场所;市保乌塔会馆由市曲艺团管理,开展民俗演出活动;省保汇丰银行福州分行现为仓山区文化馆,长期开展文化艺术、书画培训等群众活动;省保林森公馆辟为仓山图书馆绘本分馆,为未成年人服务;长乐琴江村开辟琴江博物馆,成为当地一个重要文化旅游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