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 >> 产业研究 >> 正文

福州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http://www.fzcci.com   2017-07-30 09:27:21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地区也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园区对拉动地区GDP增长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显著作用。根据文化部2010年7月19日发布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文化产业园区是指“进行文化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园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特定区域”。2010年,福州市政府出台《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大、专业人才集聚、知名品牌众多、公共服务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把福州打造成引领海西、辐射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六年来,福州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已建成文创园区近50个,其中不少园区已形成全国性的影响力,一大批文化项目也正在加快筹建或扩建。
一、福州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情况
(一)福州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以来,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速,成为福州市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增长点。2011年至2015年,福州市文化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3.8亿元、154.85亿元、182.14亿元、207.05亿元、230.12亿元,GDP占比重逐步提升,分别为3.58%、3.68%、3.89%、4.0%、4.1%。逐步发展壮大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和龙头骨干文化企业。5个园区荣获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称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福建省十大重点园区,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朱紫坊漆艺产业街区、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等4个园区建设项目(不含省属)被评为福建省文化产业年度十大重点项目。网龙公司2014、2015、2016年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2家企业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家动漫企业入选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通过认定动漫企业名单”,11家企业获评“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1家企业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文化企业年度十强,21家企业被评为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
一是闽都文化资源优势。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200余年的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和寿山石文化四大闽都文化品牌;拥有闽剧、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4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中国温泉之都”“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等美称的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泉。
二是产业基础优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社会资源和资本加快流向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小微文化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11760家,比“三经普”增加4328家,增长50.4%;吸纳就业人员21.66万人,增长12.7%。培育出网龙、福昕软件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
三是战略性机遇优势。当前福州面临着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区叠加”的重大发展机遇,为福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在对外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文化产权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1、文化产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情况
目前,福州市共有各类文创产业聚集区近50个,主要分布在五城区及福清、长乐、闽侯等县(市)。中心城区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集聚发展技术、人才、创意相对密集的生产服务型文化工业园区,周边各县(市)主要通过挖掘本地区的资源秉赋,发展文化休闲娱乐等生活消费型文化服务园区。
鼓楼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相对聚集,主要发展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主要业态、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文化工业园区,先后建成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2015年鼓楼区文化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近300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30%。仓山区利用区域内高校集中的优势和工业旧厂房多的特点,通过改造工业旧厂房,大力发展以创意设计为主要业态的综合性文创园,如福州海峡创意产业园、橘园时尚设计创意园等;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发展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的专业性文创园,如新华文创园(新华职业技术学院)、闽江学院漆艺文化创意园等。晋安区主要依托本区域的脱胎漆、软木画、寿山石雕等传统工艺美术优势和工业区的经济基础,大力建设福州脱胎漆器保护基地、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等传统工艺美术园区以及闽台AD广告创意园、福州海峡工业设计创意园等设计类园区。闽侯县依托本地的木根雕传统工艺和工艺美术品出口企业相对集中优势,着力建设根雕产业创意园、闽都民俗园等以工艺美术品设计生产为主的园区。长乐市紧紧抓住我省大力推动发展数字产业的机遇,加快建设海西动漫创意之都、福建数字产业园等大型产业集聚区。台江、马尾、福清等区(市),主要是通过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底蕴,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和文化娱乐体验为主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中国船政文化城、福清利桥历史文化街区等园区。永泰、连江、罗源等县(市)依托青云山、温泉、罗源湾和畲族村等地方特色自然资源,通过文化要素的培育、注入,重点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休闲娱乐等,建成云顶文化旅游区、贵安温泉文化旅游区、罗源湾海洋世界旅游区和畲族民俗文化村等文化旅游集聚区。
2、文化产业园区基本分类情况
福州市的文创园区按其主体建筑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新开发建设园区和“三旧”改造园区两类:
(1)新开发建设园区是产业发展基础。福州市新开发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多数位于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大型经济发展集聚区周边,通过汲取临近园区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外溢效应,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和高创意属性的动漫游戏、软件信息服务、数字多媒体和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园区多数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由国有企业管理运营,具有资金投入强、园区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完善等特点。园区成长潜力大,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福州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等3个园区就是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园区主要围绕着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福州软件园开展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生产。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已完成二期建设,面积11.15万平方米,建成“福州动漫基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福州动漫新城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及孵化平台”“动漫游戏版权交易平台”等多个平台。截至2016年上半年,园区已聚集百度91无线、网龙游戏、神画时代等国内知名动漫游戏企业52家,相关从业人员超5000人,累计生产动漫原创分钟数约8.5万分钟。
福州海峡工业设计创意园、福州开发区互联网游戏产业园等园区均是政府投资建设后整体出租,由社会资本管理运营的新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园区围绕福州福兴经济开发区和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相关业务。这些园区的入驻企业性质单一、服务专业性强,但园区面积偏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设施较为欠缺,园区成长空间相对有限。如福州开发区互联网产业园建筑总面积8000㎡,实际使用面积近5000㎡,园区落户注册企业总数150家,注册资本总额17.5亿元;但实际能容纳入驻办公的企业仅16家,注册资本2.855亿元。
(2)“三旧”改造园区是主要发展方向。为解决园区建设空间不足,盘活存量房地资源,加快城区“退二进三”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2012年制定出台《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榕委办〔2012〕87号),鼓励利用具有特殊历史记忆形象的古建筑、老建筑或利用空余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资源兴办文化创意园区。福州“三旧”改造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截至2015年底,城区共有此类园区22个,入驻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2015年实现产值40多亿元。目前,“三旧”改造园区正逐步向周边县市拓展,福清利桥历史文化街区、福清8472创意工厂、永泰嵩口古镇等改造项目陆续展开。
福州“三旧”改造园区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船政文化城等具有特殊历史记忆形象的古建筑、旧街区改造项目外,主要是利用空余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和部队营房进行改造,普遍存在分布散、体量小等特点,因此在产业管理运营上更注重精细化服务,主要聚集发展高智力、高创意的创意设计、广告创意、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文化服务业。福州海峡创意产业园荣获“2014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潜力十大园区”,成为福州市“三旧”改造文化创意园区的典范。利用福州大学校办工厂旧厂房改造建设的福大怡山文创园入围2016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运营一年来,已入驻企业80余家,从业人员500多人。
3、文化产业园区对台特征显著
福州市文化产业园区发挥对台优势,海峡文化品牌特色成为福州文化园区建设发展的一大亮点。全市有1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命名、定位和发展方向上都突显对台合作;在园区建设发展和项目招商过程中,不断扩大、加深与台湾资本、台湾文创机构、台湾文创人才的经验交流与产业合作。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吸引了台湾博连软件、欣汉等10多家台湾企业落户园区,同台湾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交流协会联合开发制作《木头历险记》《小未来》等多部动漫作品。福州海峡(红坊)创意产业园整合园区资源,重点打造台湾青年助创平台,为两岸青年设计师设立候鸟工作站,2015年10月园区被国台办授予“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称号。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于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2015年共实现产值近600亿元,10多家台湾文化企业(机构)入驻园区,产值约为5000万元。
二、园区建设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项目建设改造审批困难
福州五城区和城郊的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存量的旧厂房面积普遍偏小,难以完全满足文化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需要,园区建设项目普遍存在规划选址难的问题。旧厂房的产权关系较为复杂,甚至有的厂房因历史原因无产权证及土地证,使得一些项目迟迟无法落地。
老厂房往往是低矮建筑,土地容积率低且层高较高,为提高旧厂房利用率和投资收益,在改造时通常会进行加层或插层;园区需另外增设停车场、卫生间、园林景观、运动休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入驻企业的办公需要;园区还会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改造、涂装或在周边道路设置交通标识和宣传栏,一方面美化景观,另一方面满足企业广告宣传需要。这些原因导致园区改造时可能突破我市明确的“三不变”原则,因此在建设、规划、消防、城管、交警等部门的建设审批时,需要多个部门间多次沟通协调,反复整改。
2、园区产业集聚度偏低
福州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仍偏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少,对于上下游及关联企业的凝聚力不足,无法形成足够规模效应的园区集聚度。2015年我市文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的仅有8家,其中2家省属企业;超过5亿的文化企业仅有23家;“三上”文化单位545家。剔除已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企业,入驻文化创意园区的企业2015年户均主营业务收入约200万元,大都在起步阶段。
福州文化园区总体面积偏小。旧厂房改造园区项目中面积最大的闽台AD广告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80亩,改造完成后建筑面积达8.28万平方米;其次是福州海峡(红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75亩,改造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其余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的面积都小于5万平方米,榕都318文化创意艺术街区、新华创意园等几个园区的建筑面积甚至不足1万平方米。园区小,可入驻的企业有限,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园区特色定位不明确,也影响了文化企业的聚集。文化产业的热潮催生了大量的文化产业园区,“一哄而上”的园区彼此间争夺有限的企业资源,使得园区同质化倾向严重。园区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定位,缺乏特色产业和核心企业,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无法吸引关联的文化企业集聚。
3、园区项目建设融资难题
近年来,福州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担保机构建立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创业投资、贷款担保和银行融资等服务。但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改造项目普遍存在资金投入大、项目周期长、投资回报不明确等问题,而且需要资金扶持的园区项目基本是民营资本主导的旧厂房改造园区项目。这些项目的物业租期比较短(通常3—5年),园区建设运营主体的资质和项目盈利预期难以通过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要求,金融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同时,在目前银行坏账高企、信贷紧缩的背景下,信贷审查严格,而入驻园区的文化企业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单靠创意产品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文化企业启动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规模。
三、推动福州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1、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
(1)加强园区规划指导。根据《福州市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对“三旧”改造建设的文创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园区建设要符合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文化产业规划,符合消防、安全、卫生、环保等政策规定和标准;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功能分区、项目布局;要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良好的集聚效应;要有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对名不符实、功能定位不明确、缺乏文化内涵的或地产化问题严重的园区要予以调整清退。
(2)加强园区功能定位与产业集聚。每个文化产业园区都要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有序聚集,不断延伸产业链。围绕创意设计、文化演艺、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七大重点文化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实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
(3)加强园区政策扶持。修订完善《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对重点园区内符合条件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倾斜支持。各县(市)区可从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其他财政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用于引进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各级政府和园区管理机构制定入驻奖励、房租补贴、人才激励、金融服务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和文化产业项目落地。
2、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管理
(1)规范园区设立条件。修订完善《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利用旧厂房改造建设文创园区项目的审批流程;对园区实际入驻文化企业数量占全部入驻企业总数的比例、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占用面积比例进一步明确;适当提高园区建设门槛,对园区面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额度等方面设立标准。
(2)实施园区动态管理。要对园区实行定期考核、奖励优秀、淘汰落后的动态管理,建立市级示范园区综合业绩考核机制,按照完成投资额度、管理服务水平、园区产值、产业集聚水平等指标,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优秀的,优先推荐申报市、省、国家示范园区,在产业优惠政策上给予优先扶持。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园区,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在整改期内不参加任何评选,不享受任何优惠政策;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停业整顿、取消市级各种评选称号直至退出,取消临时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延期申请资格。
(3)建设完善园区统计分析工作机制。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情况纳入我市和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分析报告。市文改办会同市统计局开展文化产业园区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园区统计指标体系,以市级示范园区为重点,对园区入驻企业情况、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强度以及园区内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从业人员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做好园区各项信息的收集整理,作为园区定期考核依据。
3、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健全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福州新区被国务院授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为契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一批以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核心,各种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相辅助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网络。推动全市各文化产业园区加强与福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福州软件园等技术型园区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建,提升“福州市漆器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州市寿山石雕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特色工艺美术行业平台的创新水平;运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快速制模、激光雕刻、3D打印等现代数字信息、互联网科技手段,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创作、生产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普通工艺美术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组建专家顾问团,为业者提供技术研发指导、市场推广和项目评估、产业咨询、跨界合作等深度服务。
(2)建立园区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平台。加快搭建文化科技领域众创空间,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众创空间入驻。依托福州软件园等文创园区的软件行业、动漫游戏等公共技术平台,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定向科技研发服务,以技术服务平台与孵化平台为纽带,吸引相关小微文化科技企业及创业者集聚。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与先进模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扶持一批成长性强、发展空间大的新兴文化产业机构。
(3)完善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银行征信机构和有资质的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开展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加强文化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入驻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引导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文化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完善“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的创业融资体系,推动我市大型文创园区在深交所、新三板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
(4)完善人才服务平台。搭建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在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龙头骨干企业,组建文化创新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培育和挖掘创新创业人才,引导社会资源对具有领军才能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扶持,促进优秀的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设立文化产业类奖项,开展文化产业人才专业培训。
4、推动榕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1)加强榕台文化产业园区合作。创新文化艺术展演、文化产品展销、文化创意产业推介方式,组织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朱紫坊漆文化街区等园区和相关企业赴台招商推介;鼓励台商来榕建立生产基地、地区总部、研发和营销中心等文化产业项目。学习借鉴台湾经验,与台湾的知名文创园区合作,重点加强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广告和设计创意等领域的深度对接和项目合作。
(2)创新榕台文化产业人才机制。加强榕台文化产业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发挥文化产业学会、研究会、培训机构等民间团体和组织的作用,拓宽榕台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渠道。依托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继续办好“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海西合作论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福州海峡创意设计周”等各类榕台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榕台两地文创意产业人才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