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 福州篇⑤|始于夏朝!福州这种“座驾”,已成千年“神器”!
http://www.fzcci.com 2023-08-01 10:46:47 来源:福州新闻网
木可为鸢今作马,前明巧制夺天工。曾经,它是戚家军滩涂灭敌的“专属座驾”,现今,它是渔民们赶小海的“必备神器”。福建这里藏有一份延续几百年的闽人智慧。
泥撬。陈成志 摄
2007年,马鼻泥撬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再度焕发勃勃生机,成了八闽大地上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渔民使用泥撬进行劳作。陈成志 摄
泥撬又称“木马”“土板”,是一块前端翘起的木板,形状狭长、头尾部呈上翘状,长约1.8米,宽18厘米,高55厘米,形似雪橇,在前部还设计有扶手可用于把握方向。
泥撬制作有讲究
泥撬虽看似简单,在制作中却有颇多讲究。
制作泥撬所需的数十种工具。陈成志 摄
泥撬连接处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不能用铁钉或者胶水,必须用竹钉固定;底部的木材必须选木质细腻、易于加工,且具有一定弧度的杉木……无论是从前期工具的准备、木材的选择,抑或者是划线挖木、榫卯固定等制作流程,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复修正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制作工坊。陈成志 摄
今年87岁的陈承桂是滩涂泥撬制作工艺的传承人,至今已有50多年的泥撬制作经验。在他看来,泥撬的制作重点就在于泥撬前方的翘起角度以及底板,好的泥撬一定不会陷入滩涂中,且经久耐用。
陈承桂制作泥撬中。陈成志 摄
泥撬与福州渊源已久
泥撬的发明充分展现了福建沿海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原始生产工具,泥撬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夏朝时期。
在《史记·夏本纪》中就曾有记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辇。”其中的“泥行乘撬”便是泥橇。泥撬便于携带,操作也较为简单,仅需单腿跪在泥撬上,使用另一只脚蹬地,便可产生助力进行滑行,而且在滩涂上运转自如、疾同奔马,无论男女都能熟练掌握。借助泥撬,渔民可以自由驰骋于泥泞的滩涂中捕捉各种贝类、蟹类等,省时又省力。据悉,泥撬最快时速可达20km/h。
渔民陈玉华向记者展示上午的收成。陈成志 摄
泥撬与福州的渊源不仅于此。在明朝嘉靖年间,名将戚继光采纳了儒士陈第的建议,将生产工具泥撬加以改制,成了戚家军滩涂灭敌的“特殊武器”。现如今,泥撬还融入了娱乐、健身、竞技等元素,人们用其在滩涂上嬉戏、竞技,充满了独特的海洋魅力。
泥撬比赛资料图片。图片来源:连江县文化馆
1990年,福州市连江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时,中央电视台还播出了泥撬速滑,让全国人民一睹风采。从渔业生产工具到作战工具再到如今成为娱乐工具,泥撬的传奇仍在延续。
让非遗焕发新光彩
悠久的历史为连江留下了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连江县不断创新非遗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方式,通过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让泥撬等非遗项目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让非遗之美充分融入群众生活。
泥撬比赛。连江县委宣传部摄
同时,在致力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连江县还结合环马祖澳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深入挖掘魁龙坊“女儿井”、
十番古乐、仁山拉线狮等本土文化资源,通过“非遗+旅游”的跨界融合新方式,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也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注入非遗新动能。
- 3天5场!《只此青绿》9月1日福州开演(2023-08-01 10:44:22)
- 两岸青年福州探讨信俗文化(2023-08-01 10:43:52)
- 福州曲艺暑期公益课堂开始招生 6岁以上孩子可免费报名(2023-08-01 10:42:58)
- 船政文化城内举办联谊活动 “小小讲解员”牵手“大博士”(2023-08-01 10:42:05)
- 中国(福建)—美国友城青少年画展在鼓岭举行(2023-08-01 10: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