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了解城市开始!福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
http://www.fzcci.com 2020-11-02 10:07:31 来源:福州新闻网
9月22日上午,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鄢家花厅内坐满了福州文史爱好者和热心书友,福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一级作家施晓宇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一次福州风土人情“深度游”,共同回忆老福州的景象,共品闽都的传统与文化传承文化,从了解城市开始。
城郭似橄榄 地名有来由
“要说福州文化,应该先从福州的地形特征说起。”施晓宇虽然祖籍江苏泰州,但在福州出生和长大,对闽都的一草一木都颇为熟悉。
乌塔和白塔双塔相映。陈建国/摄
他以一张福州老照片拉开了当天讲座展示的序幕。照片上,清晰可见福州的乌塔白塔两两相望,乌山郁郁葱葱,在一片古老的建筑中尤显夺目,远处更有群山叠翠。
这张岁月的留痕,迅速勾起在场很多听众的回忆。施晓宇说,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中景象早已“改头换面”,但福州依然保存着环山临海的地形特征。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指的是福州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北有北峰,而主城区以东21公里外的马尾港,可以看见滚滚的东海波涛。
绿意盎然福州城。叶义斌/摄
“这种地形特征,恰似本地盛产、人人都知晓的一种水果——橄榄。”施晓宇说,整个福州城两头小中间大,东西短而南北长,这枚“橄榄”还被丰饶的闽江拦腰一分为二。除了闽江,福州城内内河密布,地名独特。
从古至今,福州就是著名的水乡,城内水系发达,河沟港汊纵横交错。仅城区就有107条内河,如白马河、晋安河、华林河、安泰河等。清人创作的《闽水谣》曾这样形容福州的水乡生活:“城中到处水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
闽江两岸。叶义斌/摄
除了歌谣,一些书籍对福州的独特地名也多有记述。如徐天胎出版的《福建民国史稿》中,附录的《福建民国史料摘抄》即《七闽现代骨董录》中记载,福州民间曾把福州地名串编起来,作为“进京路引”的一段:青圃蓝圃慢慢行,乌龙过江三角埕。黄山城门乡下路,后琯直达白湖亭。下渡红墙十锦庙,梅坞过岭仓前桥……
施晓宇说,福州的很多古街巷名称也大有来由,背后藏有美好的传说。如《闽都别记》中记载着钱塘巷“池塘生钱”的故事,鼓西路与北大路交叉路口流传着渡鸡口“铁拐李度化一只鸡”的故事,都印证福州城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多包容 语言“活化石”
“福州的文化特色,若用八个字来概括,可说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施晓宇认为,福建人多为北方移民后裔,福州人骨子里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地处东南沿海,还长期受到海洋文化的熏染。生存环境属于闽越故地,所以福州文化也融合进了闽越文化的特色。他说,在福州,几乎所有的外来文化都不曾与当时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从而使得本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南后街举行福州非遗项目展演,图为佾舞展示
历史上,福州由南向北的官道上,络绎不绝的是进京赶考的莘莘学子。资料显示,自隋朝至清朝,全国考中进士达到千人以上的县份有18个,福建就占了4个。仅宋、明、清三个朝代,福州籍进士就多达3632人,位居全国各州府前列。这是一个让福州乡亲足可傲人的数字。
福州文化的包容特色,在南北交融的语言上也颇能体现。施晓宇说,福州话是闽东方言的代表。福州自建城起,2200多年处于东南一隅,当地语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许多“活化石”。
比如,福州话至今把“锅”称作“鼎”,把“筷”称作“箸”,把“屋”称作“厝”,把“站”称作“企”,把“蛋”称作“卵”,把“狗”称作“犬”,把“狗叫”称作“犬吠”,把“回家”称作“转厝”,把“洗脸”称作“洗面”……这些文字和词语,都带有浓烈的中原古汉语意味。
行远必自迩 传统要珍重
讲座现场,施晓宇还原了福州话的语言特色,还时不时穿插一两句耳熟能详的方言。他示范动词“搭”和量词“头”的广泛而有趣的使用,引起了在座“老福州”们的共鸣和笑声。
对于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会讲福州话的现象,施晓宇开玩笑说,在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带孙辈的时候,与其教“虾油味”十足的不标准普通话,不如教孩子们正宗的福州话,营造更浓的方言语境。
晋安区琯尾街东门农贸市场内,买菜还能现学几句福州话
“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了解城市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施晓宇说,他非常赞同《中庸》 里所说的“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人只有知道自己打哪来,了解身处的环境,才能行得更远”。
本次讲座由福州文学院主办,是福州市文联“榕城书香 经典悦读”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很多书友现场聆听后十分感慨,表示虽然生活在福州,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很多细节和历史,还是第一次了解。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作为闽都文化的研究者,施晓宇认为,大会的举办无疑是推广、保护传统文化的良机。正如他在讲座中谈到的古地名古街巷,都需要好好保护和传承,更多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内涵,包括福州内河上的古桥,也都急需维修和保护。
脱胎漆器制作。叶义斌/摄
“脱胎漆器、油纸伞、牛角梳等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发展,福州评话、伬唱、闽剧的传承与发展,也都值得重视。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更多人理解和珍视这座城市,同时借迎接世遗大会的契机,更好地推动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施晓宇动情地说。
- 文化惠民!福州持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2020-11-02 09:42:00)
- 以创新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福州古厝保护打出“组合拳”(2020-11-02 09:27:03)
-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州市展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20-10-30 11:38:13)
-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福州园)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10-30 11:29:38)
-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州市展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20-10-30 11: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