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 >> 产业资讯 >> 工艺美术 >> 正文

左海会客厅|郑修钤:六十年匠心绘就漆艺传奇

2025-04-25 11:21:10  来源:福州新闻网


  本期嘉宾

  郑修钤 1946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优秀专家,沈绍安漆艺研究院首席漆艺顾问。漆画作品入选中国北京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全国第六至第十一届美术大展、中国首届漆画展和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漆艺展、美国第三十七届纽约曼哈顿国际博览会,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银奖、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奖、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等。

左海会客厅|郑修钤:六十年匠心绘就漆艺传奇郑修钤指导学生针刻技艺。(受访者供图)

  年初,“致敬大师·传承经典——郑修钤从艺60周年漆画作品展”在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开幕,国内外艺术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郑修钤的身上。

  从艺60载,郑修钤在漆艺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他的作品屡获殊荣,不仅被诸多权威展馆收藏,更带动漆艺走向国际舞台;他凭借精湛技艺修复博古屏风,推动中国漆艺传承发展;他复活了失传两千多年的汉代漆艺针刻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当代福州漆艺创作中,为漆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左海会客厅|郑修钤:六十年匠心绘就漆艺传奇郑修钤漆画作品《渔舟唱晚》。(受访者供图)

  从画伞少年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郑修钤出生于马尾亭江,幼时就表现出对艺术的热爱。他擅长绘画,特别是花鸟画,每每需要绘画修饰,邻居们总喜欢叫他在油纸伞画上几笔,既别致又好看,甚至还有人慕名前来请他去家里帐眉上画画。中学时,郑修钤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蔡国柄。

  “当时,蔡老师看我素描画得不错,就叫我每周日跟着他学习。”蔡国柄不收他的学费,家境贫苦的郑修钤就经常从家里带点米和地瓜给老师当作回报。郑修钤很珍惜学习的机会,正是在蔡国柄家里,他的心里萌发了学习绘画的种子。

  1964年,郑修钤考上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雕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漆画作品,一下子就被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绚丽的颜色和谐交织,很美、很震撼。”尽管时间过去许久,郑修钤仍记得第一次见到漆画的心情。

  出于对漆画的热爱,郑修钤一有空便到学校漆艺工场拿些材料学习漆画。毕业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工作,跟着我国近代著名漆艺大师李芝卿学习漆艺。

  因绘画功底突出,加之勤奋刻苦学习,郑修钤进步很快。1973年,外交部给福建省下达了一个任务,绘制一幅漆画《柬朝友谊》,作为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朝鲜时赠送给金日成的礼品。年轻的郑修钤接下了这个任务,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绘制完成,受到了外事部门的肯定。

  此后数年,郑修钤频频携带精品亮相各大舞台,连续六次入选全国美展,作品《憩》《布达拉宫》分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重要奖项,漆画《春、夏、秋、冬》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冬韵双口脱胎漆瓶》《渔舟唱晚》还走向国际舞台,亮相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年”。

  对于从事漆艺创作60年的郑修钤来说,修复博古屏风是他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尼泊尔政府将五扇受损的漆器屏风送到中国外交部,希望能进行修复。这就是著名的博古屏风,原为20世纪50年代福州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合作社集体创作,是毛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赠送给尼泊尔国王的礼物。

  郑修钤从多位候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脱颖而出。“因为气候原因,屏风上已经出现了许多裂痕,原本光灿灿的工艺品也变得黯淡无光。”郑修钤介绍说,屏风上青铜器图案的各种色彩最难以把握,郑修钤用烟熏过的银箔和漆一起碾磨,经过多次过滤,调成古铜色,最终才把厚重的青铜质感表现了出来。

  此外,器物上许多装饰有复杂的拐角和弯曲的地方,要使得它们在色调上看起来完全一致,郑修钤不得不一边打着手电一边进行修复。“不管放在什么位置,总有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只能用手电照着,如果中途停下来的话,就会留下两次完成的痕迹,成了一个‘疤’,这活儿讲究一气呵成”。

  五扇博古屏风重放光彩,郑修钤向记者展示修复好后的屏风照片,只见屏风上的青铜器图案纹饰清晰,每扇的屏风中间以朱色为底色,光可鉴人、熠熠生辉。

左海会客厅|郑修钤:六十年匠心绘就漆艺传奇1972年,郑修钤在马王堆复制文物。(受访者供图)

  复活失传2000多年的针刻技术

  对于郑修钤来说,1972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年仅26岁的郑修钤被选派到湖南长沙参加马王堆文物复制工作,是当时唯一全程参与的技术人员。

  当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出大量汉代文物,出土漆器品种丰富、装饰纹样精美,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的一次重要发现。器皿的造型、图案的纹样,古人的绘画功力让行家们赞叹不已,其中精美的针刻图案装饰作品,虽不如同时出土的彩绘图案棺龙虎斗那般壮观雄伟,却给了郑修钤很大的启发。

  “我们在清理漆器的时候发现,上面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条,像是针划出来的,只稍微凹进去一点点。”郑修钤说。这是前所未见的工艺,不少人都犯了难,用什么工具进行复制就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自行车辐条含钢量高,要不磨一根试试?郑修钤找来辐条,把其中一端磨成圆形、方形的刻刀,用漆板开始练习作画,然而刻出来线条不是太深就是太浅,粗细也很难把握。他又买来缝衣针进行练习,但是有的针含钢量很足,一刻上去针尖就断了,而含钢量不足的针又容易弯折。

  试过多种方法后,郑修钤发现,青岛红叶牌的缝衣针硬度最为合适。“我当时把筷子劈成两半,把针夹在当中,再用绳子绑起来当作画笔。那时没有条件啊,我们就自己创造条件。”一想到当时的情景,郑修钤忍不住笑了。

  复制工作讲究细节和完整性,一有空郑修钤就拿着针刻圆盒观察,对照着在漆板上练习,渐渐地郑修钤越刻越好,甚至能流畅自如地在球体和有弧度的器皿上刻画。

  “小郑,你刻一件出土漆器针刻圆盒来看看。”看到郑修钤的练习作品很接近古代文物刻纹的效果,湖南博物馆的美术指导便让他开始在复制品漆器上针刻图案。郑修钤的第一件作品便成功再现了文物的最初模样,接着他又复制了十几件不同造型的针刻器皿。

左海会客厅|郑修钤:六十年匠心绘就漆艺传奇青针刻仿西汉图案三角脱胎瓶。(受访者供图)

  2000多年的汉代漆艺针刻技术被复活,郑修钤又想着,如果把这项技艺应用到福州漆艺创作中,必能为漆器增色不少。他随即联系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建议设计室提前准备立盘、六角花瓶等器皿,等他回到福州后,就可以立即着手推广这项工艺。

  运用了针刻技艺的3件烟具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售价翻了好几倍,厂里很多人也开始学习针刻技艺,翁德钦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大家都没见过,看到郑老师能用针在器皿上‘作画’,一下子就都兴学这个。”翁德钦笑着说。

  郑修钤还尝试把针刻技艺与脱胎技艺相结合,他制作的《青针刻图案三角脱胎瓶》,以黑漆推光为底,用针刻技艺刻画出流云中龙虎搏斗的汉代纹样和汉代风格的几何边饰,并用朱色描绘粗细不同的边线,纹饰细弱游丝、繁而不乱,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同时,他还是第一个用针刻制作当代漆画的人,《龙虎斗》等漆画作品被省美术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左海会客厅|郑修钤:六十年匠心绘就漆艺传奇郑修钤在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来到郑修钤的工作室,随处可见精美的漆艺作品,只见他眼神坚定,果断地在漆板上落针,针尖线条流淌,留下美丽的纹样,郑修钤满头灰丝也随着起针落针的动作而轻微晃动……

  时至今日,郑修钤仍未放下手里的针,一有空就坐在桌前创作。和往常一样,学生王自钦又带着新作上门,请老师指点一二。郑修钤细细端详,手指轻轻拂过作品,见学生把针刻技艺和宋代的戗金工艺结合得很巧妙,郑修钤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2006年,退休后的郑修钤在家成立了漆艺工作室,一边搞创作、从事漆艺研究,一边培养人才,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自钦就是他的学生。一开始,这名漆艺专业的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针刻,在郑修钤的工作室,他看到老师以针为笔,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创作,一下子就迷上了,一头扎进针刻的世界。王自钦告诉记者,针刻功夫主要在手上,手劲要恰到好处,力量小了刻不透,力量大了细节处就会过深,所以要特别细心,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毫无保留,他手把手地教我们针刻技艺、漆艺技法,耐心地讲解漆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我们受益良多。”王自钦说。

  不久前,王自钦的系列作品《仓麓民国雅筑》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同时,他也从老师那里接下了传承非遗技艺的重担,通过开设课程、参办展览、文化宣讲等形式,推广和普及漆艺知识,在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

  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郑修钤逐步辞去了社会职务,但仍然有许多社会活动邀请他参加,他也总是热心支持。为学校讲课,为年轻人的展览站台等,提携后辈,郑修钤乐在其中。

  在后辈眼里,郑修钤是个有“匠心”的大师级人物,他站位高、眼界广,从不局限自己。如今,在培养学生、坚持创作之外,郑修钤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漆艺更好地融入生活、回归日常?

  在郑修钤的努力下,一批博物馆工作人员、传统文化爱好者、学生加入漆艺的学习和传承实践中来,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和实用器具。他们有的把漆艺运用到串珠、手镯等饰品上,制成新中式风格的漆艺饰品;有的把针刻运用到首饰盒、茶盏,赋予商品细腻的纹理和层次感;有的把针刻和彩绘结合起来,制作出了多个多种元素的雕刻作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郑修钤一生热爱漆艺、钟情漆艺,他身上的匠心精神,就像他所创作的漆画一样,任凭时光流转不曾褪色,反而愈发透露温润、明亮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