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 >> 产业资讯 >> 工艺美术 >> 正文

工艺精巧!跟随记者,一起探访仓山千年竹编技艺!

http://www.fzcci.com   2024-01-09 10:12:01  来源:福州新闻网


  有着“八闽竹编第一乡”美誉的福州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有悠久的竹编历史,造出的竹编器具工艺精巧、独具匠心,于2022年入选第五批仓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最鼎盛时,这里家家是车间,人人会竹编,但随着现代工业品的冲击,郭宅竹编技艺出现断代。在刚过去不久的仓山区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保护郭宅竹编”的提案。近日,海都记者前往郭宅村,探访这一曾经辉煌的精彩技艺。

工艺精巧!跟随记者,一起探访仓山千年竹编技艺!

  以竹编为生的村庄,产品曾走出国门

  轻便耐用的竹制笸箩、暖水瓶、椅子……曾是老福州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不知何时,这些竹制的小东西却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工艺精巧!跟随记者,一起探访仓山千年竹编技艺!

  “福州过去制作竹编的手艺人并不鲜见,但只有我们郭宅村,是真正全村出动,将村庄变成企业,家户变成厂房,靠竹编走上致富的道路。”郭宅博物馆馆长郭涛对记者介绍。郭宅村的竹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唐朝大将郭子仪嫡孙郭嵩,于唐末入闽后居于长乐,后郭嵩后人郭华迁到莆田仙游一带的山林里,他们利用当地满山遍野的竹林,开创了郭家竹编的源头历史。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郭华后人辗转从仙游迁至闽江支流——白湖河畔居住,久而久之该地被人称为“郭宅”。最早居住在白湖河畔的郭家只有十几口人,都以竹编为生。

工艺精巧!跟随记者,一起探访仓山千年竹编技艺!

  郭宅村位于南台岛,本地并不产竹子,但闽中、闽北的毛竹可通过闽江水运,再经白湖河,源源不断地送到村里,郭宅先辈就用竹子编织各种日用品,售卖后换取生活所需。自北宋始,郭宅世代都有竹工艺人,编织的竹质日用品好看、耐用,很快风靡福州城。竹器成为郭宅特有的地域性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年间,是郭宅竹编最鼎盛的时期,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街头顽童,人人参与竹编。1955年,郭宅村成立福州市竹器供销生产合作社,有员工500多人,竹器生产从这时开始了质的飞跃,从仅仅生产简单的产品到能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工艺品,竹编能人创新产品,并研制机械生产。花篮、花瓶、果盘、盆景套、面点盘、礼品盒、炊具等三四千个花色品种,让竹编产品走出国门。

  竹编只剩情怀,传承面临断代

  制作竹器十分考验制作者的技巧和耐力,是非常辛苦的事,从毛竹的采制,到劈制竹条竹篾,再到编制,耗费时间长而枯燥。男人劈竹,女人编制,一件笸箩形式的精巧竹制挂件,制作流程就要耗费5天。手艺精湛的郭宅艺人们,能将竹子分得比头发丝还细,编制出的竹篾光滑,毫无毛刺。74岁的陈依媄阿姨与女伴们一边谈笑,一边以黄、红两色竹篾编织出“福”“禄”“寿”“喜”等精致的传统民间花纹:“我7岁就开始和竹器厂的老厂长学竹编了,一做就是一辈子。”那时几乎全郭宅村都是竹器厂的员工,但如今还会做竹编的,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村民,“太辛苦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

工艺精巧!跟随记者,一起探访仓山千年竹编技艺!

  “现在村里还会竹编的,大概有两百人吧,但真正在做的,可能只有不到10个人。”出身郭宅村的仓山区政协委员郭念估计。而今在制作竹编的老艺人们,已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竹编情怀。

工艺精巧!跟随记者,一起探访仓山千年竹编技艺!给毛竹刨光

工艺精巧!跟随记者,一起探访仓山千年竹编技艺!

  从日用品向工艺品转型,盘活非遗道阻且长

  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工成本的精致竹工艺品,一件只按照材料成本卖几十块钱,淳朴的老艺人们却很乐意。“我知道他们是因为情怀,但这其实是很不合适的。因为过于低廉的价格让很多人无法认识到手工竹编中的艺术价值,反不利于传承与推广。”因此,在刚刚结束的仓山区两会中,郭念提交了进一步保护郭宅竹编的提案。他觉得,目前郭宅竹编的传承存在四点困境:第一是制作入门门槛较高,竹篾加工过程中的复杂与危险性,让竹编技艺较难融入普通研学推广,让更多人接触到;第二,由于生产的断代,竹制产品的创新存在停滞,没有更多的研发资源推动竹编与当下结合,难以进入年轻人市场;第三,由于前述两点原因,竹编无法形成可持续的销售渠道,与工业化竹制产品竞争,以突出竹编的“手工艺品”优势;第四,由于传承断代导致的造血能力匮乏,使当下的“非遗进校园”或政府推广的力度都依然单薄。

工艺精巧!跟随记者,一起探访仓山千年竹编技艺!

  郭念建议,“政府应该牵头寻找更有效的推广模式,真正帮助郭宅竹编建立起一个好的工艺品、艺术品形象,推动它进入市场消费渠道,才能真正盘活这项珍贵非遗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