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 >> 活动信息 >> 正文

龙湖集团创新方式 保护活化民天食品厂旧址古民居

http://www.fzcci.com   2021-06-09 10:50:54  来源:福州新闻网


龙湖集团创新方式 保护活化民天食品厂旧址古民居

修葺后的民天食品厂旧址古民居。

  提到老福州人的记忆,人们很难不想起1931年开办的位于仓山区的民天食品厂,四半酒、民天酱油、民天特级鱼露……几十年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调味品从未缺席过福州人的餐桌,浸润着几代人的家乡情怀。

  因为城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民天食品厂旧址于去年完成拆迁,龙湖集团福州公司取得民天食品厂原址出让地块的开发权。作为“舌尖上的福州”发展和兴盛的见证者——鹭岭路1号弄10号(民天食品厂旧址古民居),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古厝命运如何,是很多福州市民关注的焦点。记者8日采访获悉,龙湖集团创新保护方式,科学有效地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古厝。80多亩待开发土地和300平方米左右的古厝,碰撞出了新的故事。

  尊重土地历史脉络

  让古厝成为新社区的“种子”

  8日,记者来到民天食品厂旧址古民居的所在地块,两个全新的社区已经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位于仓山区鹭岭路48号的龙湖·九里晴川项目,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为纯商品洋房住区;其西南侧是在建的龙湖冠寓上渡店,系福州四城区最大的租赁住房社区,规划超过1000套集中式租赁住房,预计在2023年开业。

  在两个社区的环抱下,古厝显得安静而又特别,其外观已经修缮完毕,散发着淡淡的木质香味,造型上保持修旧如旧,古韵犹存,建筑细节上可以看出不少唐宋时期的特征。

  “这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建造者特意做了唐宋仿古设计,这一特点也使其更具价值。”据龙湖集团福州公司研发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大量考证,还原了古厝的原貌,并且邀请了30多位本地专事历史建筑修复的手工匠人,采用原结构中相同的木材、壳灰等,经过两个多月,耗资200万余元完成修复。

  此外,原本“形单影只”的古厝如今也不再孤独。在古厝边上,龙湖集团采用“陌生化”的设计手法共生出了一座现代中式建筑。这座建筑与古厝的木构架、悬山顶、双坡屋面等元素相互呼应,以低饱和度的色彩与古厝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契合,但材料的创新和现代元素的使用,又使得视觉上呈现出了新旧对比。古朴与新生、传统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中交相辉映,形成震撼人心的时空张力。

  “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围绕这座古厝,规划设计新的社区景观,从而传承历史印记,更新区域风貌。这样的作品,在福州也是第一次。”上述研发负责人说,这座古厝就像是一颗种子,孕育出了一个古今并置的场景,作为未来两个新社区的核心景观,而新社区的设计脉络也由此展开,最终把这种传统与现代穿插的意境带入未来的人居生活中。

  曾见证“民天”故事

  未来或推动城市空间更新

  今年5月,民天食品厂旧址古民居和龙湖·九里晴川项目展示区一起对外开放展出,古厝的新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

  以民为天,实业建国。1931年,福州著名爱国企业家王贤镇先生创办民天食品厂时,古厝就已经存在,仅百米之隔。“这是福州第一家大学生创办的工厂、福州第一家向国家注册商标的工厂,还是福州第一家主动把自己交给国家进行公私合营的工厂……”聊起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往事,很多周边居民感慨万千,在他们看来,这座留存下来的古厝,承载了他们对民天食品厂的回忆。

  这样一座意义非凡的老宅,未来将作何用途,也是市民们关心的话题。记者了解到,龙湖冠寓上渡店开业后,古厝也将一直保留,让更多市民可以欣赏这一历史馈赠。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在符合相关规定和验收标准的情况下,古厝可以从景观模块升级为一个带有地标性质的经营场所,通过第三方的介入,打造类似主题咖啡厅、独立书店等文化空间。我们也正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保护古建文化,一同守护城市文化肌理,以点带面推动城市空间更新,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所理解的‘活化’。”

  不少专家也十分看好这样的古厝更新模式。福建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景观院院长王国义说:“广州的永庆坊、香港的美荷楼,包括我们身边的三坊七巷等等,都是通过科学有效地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让老建筑的历史内涵和新时代的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从而提升区域的面貌和价值,我认为上渡这个项目也存在这样的可能。”

  全市完成335个项目的

  古厝专项保护工作

  民天食品厂旧址古民居的保护与活化并非个例。近年来,福州市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先后投入380多亿元用于名城、街区、历史建筑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并且发动多方面力量参与。

  据福州市名城委主任杨勇介绍,目前,福州市已完成了91项335个项目、总投资176亿元的古厝专项保护工作。接下来,福州将以打造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为重要契机,以承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为重要抓手,坚持“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从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完善等硬件提升,不断向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