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 >> 工作简报 >> 正文

闽台(福州)文化产业核心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对接平台案例

http://www.fzcci.com   2016-09-30 10:37:10  

 
一、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概况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核心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和闽都文化文脉。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整体格局以南后街为中轴线,呈西坊东巷、由北至南依次排列。
(一)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整体坊巷格局至今尚存,结构清晰,完整保留了早在北宋时期就已逐渐消亡的以“中心布局、对称安排、方块居住、市场固定、市民宜居、经纬分明”为特点的古代城市里坊制度格局,因此,三坊七巷被誉为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院落格局和建筑风貌总体上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原貌,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以及数百位历史名人,现存保留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59处,其中全国文保单位15处,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二)近代名人聚居地,闽台文化彰显地
三坊七巷地杰人灵,自唐代以来就逐渐成为士人活动中心,涌现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冰心等400多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其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三坊七巷走出的近代名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台湾的发展都影响颇大,全面地推动了台湾近代化的进程。三坊七巷名人的后裔子孙在台湾的建设中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间凝结成的“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文化精神底蕴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因此三坊七巷又被称作“近代名人聚居地”。三坊七巷建筑群被国家文物局定义为整体性的涉台文物建筑群,共有29处古迹列入国家文物局涉台文物目录,三坊七巷因其涉台人物多、涉台文物多、在台后代多,被称为“闽台渊源彰显地”。
目前,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以延续,休闲、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日臻完善。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与旅游开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09年当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首;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2012年,正式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2014年获得首批“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示范单位”称号;此外还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三届文化部创意奖”、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第三届“中国休闲创新奖”,2015年成为福州首个5A级景区,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等荣誉称号。
二、历史为根,保护修护涉台文化遗产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涉台文物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是推动两岸合作交流,提高福州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资本。
2006年以来,陆续启动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天后宫、沈葆桢故居等系列涉台文物的修复工作,通过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的修复,对传统建筑及街巷历史风貌的整治,对传统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保护,充分展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建筑、园林特色。期间,台湾妇女界领袖人物、严复孙女辜严倬云女士专程返乡参加严复故居修复剪彩仪式。现严复故居已修复开放,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起两岸良好反响。截至目前,三坊七巷大范围的古建筑修缮工作已陆续完工,28处文保单位中已修复26处,共完成171处历史建筑以及45处更新建筑的修缮和建设,建设工程总面积25万平方米,约占总工程量的90%。
三、文化为魂,打造海西文创战略示范区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近年来,围绕福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园区依托地缘优势,重点布局发展两岸合作的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博物馆、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内容,着力发挥闽台文化产业核心区展示传承、交易、体验的功能,逐步成为带动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园区从交流融合、展示体验、品牌打造、商业运作四大功能出发,积极致力于打造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战略示范区。
(一)交流融合,增进两岸文化认同
2011年底,成功举办“三坊七巷与台湾”研讨会,邀请两岸专家、学者解读三坊七巷与台湾的深厚渊源。研讨会期间从历史文物、文化产业建设等多个层面阐述三坊七巷与台湾的密切联系,共收集论文60余篇,现已刊发论文集。
2012年,海峡两岸艺术交流协会等一批创作基地落户三坊七巷,榕台文化集聚效应充分彰显。2013年,园区利用全国首座社区博物馆的良好机遇和平台,大力发展文博产业,建设多类型特色展馆,其中包括多个富有闽台特色的场馆,并充分利用这些场馆开展对台交流活动。园区充分发挥涉台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榕台交流,邀请台湾宗教团体、艺术团队参加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会,举办榕台青年夏令营、海峡两岸中华情嘉年华等活动,激发两岸文化共鸣。同年,三坊七巷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
(二)展示体验,建立闽台青年文创基地
2010年,园区内启动建设全国首个社区博物馆,并于2011年8月24日正式揭牌,成为国内首座已建成的社区博物馆。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共有“一个中心展馆、37个专题馆、24个展示点”,着力将传统博物馆的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和宣传等功能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代社区的发展等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形成文化会展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工艺美术产业、动漫产业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海峡民间艺术馆常年开放的固定展览为“闽台民间艺术精品展”。该馆设立台湾地区民间艺术精品展示厅和八闽特色民间艺术精品展示厅等,一方面将重点体现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特点;另一方面弘扬八闽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
2015年举办的三坊七巷旅游文创节推出文两岸创精品展、创意市集、创意主题沙龙以及文创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奉献一场旅游和文创双重享受的“饕餮盛宴”,两岸联展竞技文创精品,此次旅游文创节邀请了包括“绮花娜”、“印花乐”、“彰艺坊”等台湾9个文创团队,以及国内、省内其他文创团队在三坊七巷同台展演,为两岸文创旅游人才提供了展示、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三坊七巷的街区的纸箱王、猫空咖啡等文创旅游企业也同台展出。
2016年,由文化部主办的“情系青春——两岸青年八闽行”走进三坊七巷,200名海峡两岸大学生在闽台青年创业基地“预约”创客“卡位”,零距离体验大陆的创业创新热潮。由台湾知名设计师蒋友柏团队主刀设计,五座相邻的院落和一个庭院占地1850平方米,将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活力、足够自我,可进行玩乐交流、互动体验、生活提案交易、生活方式孵化的开放式多元化主题空间,包含主题创意商店、文创互动体验、文创快闪商店、创意餐饮料理、综合办公空间、艺文展演空间等,塑造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式新型业态。其中创新的文创快闪商店模式,目前已吸引了13位台湾青年设计师联名入驻。
(三)打造品牌,提升海西区域旅游品味
2015年三坊七巷正式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升软硬件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部标识系统、改造停车场,并启动景观细节改造和公厕提升工程,力促整体旅游配套设施的提档升级。
同时三坊七巷积极加强和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等平面媒体和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互动,结合重大活动,开辟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官博、博客等新媒体传播三坊七巷,并定期开通微博访谈,和网友互动交流。三坊七巷官方微博入选福建最具影响力政府机构微博十强,并依托并充分利用福建省品牌景区推广中心强大的营销资源,做好景区旅游营销推广工作。
(四)商业运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作为福州重要的文化产业园区,三坊七巷肩负着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要使命。园区对三坊七巷街区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定位,主要是“商街、文坊、俗巷、杂边”,并根据此布局对入驻三坊七巷商铺、院落进行招商。截至目前,三坊七巷共出租商铺(院落)面积约10.67万平方米(不含文保单位),年租金收入从2010年最初的1100万元到2016年租金收入超过了7000万元,收入翻了6.4倍。在增加园区文化产业收入的同时,园区也积极推进各项文化产业项目,如高端故宫文化展示场所紫禁书院·福州分院项目的建设、引入战略合作品牌——中瑞南华影城,加快完成3D影院项目装修布展,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海丝”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2014年三坊七巷街区经过新一轮的业态调整,经营模式焕然一新,成为福州新的文化商业聚集点。其中台湾元素产业成为街区亮点,园区积极引入台湾文化元素产业,在闽台交流的热潮中,三坊七巷的台湾味越来越浓,有台湾特产店、小吃店、茶叶店、咖啡店遍布南后街,游客市民在园区内可以充分体验一把“台湾味”。如南后街口巴黎风情咖啡馆、65号的“印象台北”、97号的“赤嵌楼”、99号的“南后街高山茶”店、130号的“台湾特产”店、131号和16号的台湾食品店。不论是台湾籍人士经营的外来店铺,还是通过代理台湾产品的店铺,都集中体现了两岸血肉相连的文化底蕴,都促进了三坊七巷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的相互交融,三坊七巷中台湾产业的发展是海峡两岸互通、互惠、互利的典范。
为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在现有开发的三坊七巷旅游宣传折页、纸雕、手绘地图等的基础上,向故宫借鉴学习,启动品牌授权。园区整合社会资源开发三坊七巷文创商品(旅游伴手礼)。结合闽都文化、福州形象、三坊七巷文化,海峡风情等文化元素,整合社会文创研发团队及福州名优企业开发设计开发旅游文创商品(福州城市伴手礼)、并通过线下实体专卖店、线上网店(微店)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实现文化品牌的增和景区经济收入的提升。
四、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发展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受街区体量小、景区配套滞后、创意群体同质化严重、文化产业链不完备等条件制约,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问题:
(一)资产运作受制,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已由文物部门公布文物点144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考虑到公司经营现状,尚无能力覆盖银行贷款利息,且随着南街、朱紫坊修建项目推进,以及场馆布展、养护费用,公司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
(二)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单一。目前园区内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准入条件狭窄,单一的投资格局对于做大做强园区内的文化产业有所局限,应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支持民资、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从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壮大文创产业自身实力。
(三)产业同质化,创新性不强。园区现有的工艺美术、动漫、文化旅游、展览等行业的产品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依赖度高、产品的审美表现高同质化、产业发展理念的落后与单一等问题。如寿山石雕的产业形态高度依赖于资源,产品的审美表现存在高度同质化的问题,缺乏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容易造成与时代审美因素的脱节,产品时尚感缺乏,竞争力不够,丧失包括青年一代在内的潜在消费空间。
(四)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审批问题。鉴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古建筑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等达不到现建的标准,而国内尚无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规范,缺乏顶层设计,致使在老建筑利用方面产生诸多掣肘。如三坊七巷历史建筑民宿项目,因消防审批问题迟迟不能落地,无法满足旅游六大要素中“住”的需求。随着3个历史文化街区陆续修复对外开放,未来,如无法解决游客“住”的问题,街区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五、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
下一阶段,将继续深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成果,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壮大文旅及文创产业,全面推进园区文化品牌打造和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对接平台建设。
(一)借获评5A景区的契机,深化5A创建成果。启动南北口改造工程;完成三坊七巷信息导视系统标识及5A级景区标识的设置,以全面提升完善三坊七巷5A级景区形象;加快智慧景区的建设及旅游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配合福建品牌景区营销中心,打造清新旅游品牌,将三坊七巷景区创建成果形成新的旅游品牌推向市场,塑造世界级旅游精品旅游区形象。
(二)加快推进三坊七巷文儒坊唐城宋街遗址博物馆、闽山巷M2、M3、M5地块及省高院精品酒店项目建设,继续完善街区旅游配套设施。完成社区博物馆中心馆、三坊七巷消防展示馆等建设;继续充实社区博物馆内容,增加旅游参观点;完善三坊七巷文史档案资料。
(三)启动三坊七巷南街项目商业策划工作,以三坊七巷为重要载体,整合周边商业资源,打造传统与现代、商业与文化相得益彰的城市生活新地标,实现“泛三坊七巷”商圈价值再造。在建设过程中,将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加快原有传统商圈与互联网的融合,建设统一线上平台,围绕三坊七巷千万客流量设计业态产品,实现从“物以类聚”到“人以群分”的商业模式改变。
(四)优化园区业态,打造文创平台。引进新型文创平台建设,促进文化创业人才聚集,打造独具闽都魅力的文化商业孵化基地。同时,继续加强对沿街商铺的经营业态、明码标价、商品质量方面的管理,浓厚园区整体商业氛围,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五)强化旅游营销。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旅游产品,加强网络营销力度,开拓新的营销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扩大营销范围,增加旅游收入。
(六)加强文创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维护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一方面要增强文创产权重要性认识,另一方面要积极着手健全完善园区内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手续。为园区内文创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健康、有序的创业环境。